• 索引号:
  • 2102910003/2020-14618
  • 文件编号:
  • 成文日期:
  • 2020-12-15
  • 发布机构:
  •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 发布日期:
  • 2020-12-15
  • 有效性:
  • 有效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大连高新区2019年度工作情况及2020年
重点工作安排

发布日期: 2020- 12- 15 浏览次数: 字号:【

一、2019年工作完成情况

201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又高又新”发展理念,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主线,坚持“挂图作战、跑表计时”,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高于全市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亿元,增长18.3%,高于全市20个百分点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8亿元,增长6%(剔除减税降费因素,实际增长16.3%),高于全市7.6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增长44.3%,占全市的1/6;进出口总额90.6亿元,增长11.98%,高于全市21个百分点。

自创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前全面完成,全年高企净增277家,总数达757家,专利申请量3288件、授权量2124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42件,技术合同成交额102亿元,以上均排名全市第一。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通过举办读书班、专家讲座、研讨交流等,突出抓好理论学习。围绕“又高又新”发展深入一线调研,全区处级以上领导班子成员撰写调研报告110篇。坚持边学边查边改,深刻检视查找问题320条,立查立改172条。深入推进“8+2+1”专项整治,制定整改措施340个,完成问题整改270个,为企业和群众解决了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弱势群体生活保障等10个方面的好事实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制定了贯彻落实全会《决定》责任分工方案。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对市委“1+9” 系列文件进行分解,建立任务清单479项,全部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认真分析我区的发展定位、历史方位,确定了“1+5”重点产业方向,明确了“一核两城多园”产业布局,启动编制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出台鼓励知识产权创造系列政策,制定了培育“瞪羚”“独角兽”企业办法,新认定辽宁省潜在独角兽企业2家、瞪羚企业10家、新型研发机构3家、离岸创新中心6家;成立产业创投公司,设立产业创投政府引导基金,已撬动超过50亿元的社会资本投资规模;争取中央、省市各类扶持资金3.28亿元,兑现各类扶持政策5.96亿元,新增减税降费12亿元;成立科技金融联盟,举办银企对接活动18次,区内金融机构新增贷款25.6亿元;积极推动企业改制上市,全区共有主板上市企业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6家,新四板挂牌企业114家,上市后备企业30家;成功引进18个世界500强、行业领军及重点企业项目,总数达到132家。加快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科大能源学院施工进度超过预期,可确保明年9月开学;人工智能大连研究院、干细胞与精准医学创新研究院、臻溪谷生命科学产业园、建立方智能建筑产业园江欢成院士工作站正式运营,英歌石科学城被列入“辽宁实验室”建设。生态城广告园获批晋级国家级产业园。持续激发“双创”活力,新建众创空间3家,累计建成43家,开展各类创业活动2215场次;成功举办第20届中国海创周,吸引投资近6亿元,集体签约项目23个、金额15亿元,达成用人意向903人,实现了“六个之最”预期目标;我区被评为全国12家进步明显的双创示范基地之一,创业中心连续六年获评国家级优秀科技企业孵化器。“海创工程”“科创工程”共引进高层次人才219名,新入驻 “海创工程”项目7个,引进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带项目创办企业10个。

(三)积极谋划和推进各领域改革

借鉴先进高新区经验,对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国资国企改革、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等进行了深度谋划。着力打造东北一流营商环境,实施便企利民“两个集中”,编制了“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就近办”清单, 841项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100%,100个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启用市民服务平台暨81118111市民热线,设立了2000万元专项资金,建立民生事项“先予处置”机制,解决群众的难事急事。新办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普及率93.13%,居全省首位。146名副处以上领导干部与589家重点企业建立服务联系点。在全市率先启动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以评促改。

(四)大力提高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水平

着眼建设高品质园区,区财政累计投入2.03亿元。黄浦路、万达广场周边等主干路街品质提升工程得到群众称赞;黄泥川污水处理厂和龙王塘河污水管线配套工程已投入使用;垃圾分类小区覆盖率达到97%,公共机构垃圾分类达到100%;一批市容环境“顽疾”得到有效治理。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2.1% ,PM2.5年均浓度28微克/立方米,均优于市考指标。高标准完成创城迎检工作。新建扩建学校4所、公立幼儿园4所、社区卫生服务站2个;完成高新区书屋和8个社区足球场建设;对36个小区3.74万户居民进行了天然气入户改造;新建公厕6座,开放共享公厕34座。城镇新增就业325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16%;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690元提高到720元,特困标准由每人每月1380元提高到1450元,新农合筹资标准全市最高;建成1家社区养老服务示范中心;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被评为全市A级。全力抓好信访问题“减存控增”、“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安全生产、森林防火、交通安全等工作,保持了社会大局稳定。认真做好对口帮扶贵州六盘水、新疆石河子、西藏那曲等工作,与贵州水城县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完成在六盘水产业投资5000多万元。

(五)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深入开展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批示情况全面督查,全面推进中央、省委、市委巡视巡察常态化整改。组织全领域基层党建工作调研督导,实行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项目化管理,培训基层党务工作者136人。开展“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专项整治,整治后进基层党组织6个。组织违规使用公务加油卡、扶贫领域、涉农问题大排查大起底专项治理,开展警示教育6次,对违规违纪人员及时进行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召开了“重整行装再出发”誓师动员大会,制定了年度工作任务“鱼骨图”,推行挂图作战、跑表计时、攻坚克难。我区重点经济指标综合完成率在全市绩效考核中名列前茅;“鱼骨图”工作模式被省、市“重强抓”领导小组推广。

存在问题:一是优质创新主体、创新平台数量不多,推动创新发展的支撑实力仍显不足;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相当差距;三是规划、土地、政策方面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牵扯了大量工作精力;四是部分干部工作作风和业务水准还需强化和提升。

二、2020年主要工作安排

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国家和省、市关于新时代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要求,对标对表全国先进高新区,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东北亚科技创新创业创投中心核心区为中心,以科技体制改革为主线,坚持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双轮驱动,全面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努力在大连科技创新中当“尖兵”、打“头阵”,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主要计划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2%,进出口总额占全市份额有一定提高。高企认定净增150家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60件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10亿元,科技成果转化240项以上,区域金融机构达到130家以上,引进高层次人才220人以上。确保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和科技创新指标全市领先。   

(一)积极推进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提质

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全年计划投资项目112个、总投资30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5亿,奋斗目标90亿。实施“五个一”工作模式和重大项目联席会议、领导包干、“服务秘书”等制度,为项目建设提供全过程全周期服务。加强财源建设,多方联动培植税基。加强预算管理,严控“三公”经费支出。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和民生保障投入,促创新、稳发展、保民生。加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统计监测和分析,及时掌握运行动态和走势,管控运行风险,有针对性解决影响经济运行问题。

(二)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上报和启动实施第二个“自创区三年行动计划”。加紧编制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英歌石科学城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出台“关于集聚创新要素 推动‘又高又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积极推进“1+5”产业发展,加快在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区块链等领域的产业布局。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力争培育独角兽企业1家,实现零的突破;新增瞪羚企业26家,总数达到50家。用好用活招商政策和引导基金,推动中福半导体产业园、思科创新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启动运营联创国际加速器,推动七牛云加速器、微软工业互联网加速器、优客工场落地,搭建一流的“投资+孵化+国际化”加速平台。积极推进科创板、新三板企业上市工作,支持如是人力集团、东软教育科技集团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把海创周工作重点向高层次人才挖掘、高质量项目引进、创业资金引入三个方向聚焦。加紧编制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人才发展专项规划、紧缺人才目录,积极推进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申报。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大力培育科技服务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扩大国际合作,推进中印IT走廊、中以合作基金、海创周海外工作站等建设。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启动上海张江“飞地园区”建设,探索推动与新疆石河子、贵州六盘水建立飞地合作机制。

(三)大力深化改革激活发展动力

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园区改革总体方案,在前期园区编制具体方案的基础上,结合与生态科技城融合发展,稳妥推进园区各项改革。继续打造东北一流的营商环境。重点实施“标准提升工程”,对照国际国内最高标准,开展第二轮第三方机构评估,深化以评促改;实施“硬件提升工程”,加速政务服务中心硬件建设,设立24小时自助服务区,推进政务服务智慧化、便利化;实施“服务提升工程”,在“一网通办”率达到100%的基础上,对政务服务事项进行标准化流程再造,提升服务内涵;实施“作风提升工程”,建立服务质量监督机制,切实让企业群众体会到“有事不用求人、小事不用远走、急事不用久等、难事不出园区”。

(四)精心打造生态宜居的高品质园区

树立城市设计思维,对南部滨海区开展概念性规划设计,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实施路街品质提升改造二期工程,对红凌路等10条路街的绿化带更新。推进河口污水处理厂等6项水污染治理工程。对区内11座桥梁进行维修改造,启动小磨盘山复绿工程。完成区内300公里雨污水管网普查,建立排水GIS系统工程。推进垃圾分类及环卫基础设施完善,建成1座垃圾压缩站。新建公园3座、公厕8座。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力争区域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3.6%以上。完成4处公交设施配套工程,新建2处停车场。继续推进智慧城区建设,提供5G多场景的应用服务。

(五)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

完善民生服务“先予处置”细则,把民生事项及时解决好。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800人以上,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加快2所学校、1所公立幼儿园建设。引进社会资本建设国际医院、市民文体中心。加强区域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完成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评估验收。有序推进天然气置换工作。落实城乡低保自然增长机制。以零容忍的力度做好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管控,扎实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信访矛盾纠纷有效化解。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扎实做好森林防火、交通安全等工作。

(六)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推动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基层党建项目推进活动,抓好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进一步压实各级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突出抓好日常监管,严肃整治不担当不作为、破坏营商环境以及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继续强化审计监督,提高监督实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