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2102910003/2022-14914
- 文件编号:
- 成文日期:
- 2022-02-10
- 发布机构:
-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 发布日期:
- 2022-02-10
- 有效性:
- 有效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高新区2021年工作总结--在高新区2022年度工作大会上的报告
同志们: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又高又新”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围绕建好“示范区”、融入“双循环”、夺取“双胜利”,科学研判,精准施策,主动作为,全力保持了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实现了“十四五”的良好开局。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增长12.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4.5%,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21亿美元,省外实际到位内资完成102.3亿元,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市前列。全年,完成全口径债务化解5.09亿元,全区全口径政府债务保持在绿色风险等级。2021年,我区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自然资源部通报表扬为全国6个“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之一;高质量发展百强排名和国家高新区绩效评价均居东北地区首位,“又高又新”发展实现了新突破。
一、创新策源能力有力提升。英歌石科学城建设正式启动,国科大能源学院投入使用,大连先进光源项目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专项规划的储备项目,大连先进电子束测试平台开工建设。科技部联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我区设立的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正式运行;楼兰科技、新源动力被确定为辽宁省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积极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8家企业通过知识产权实现融资4.37亿元,占全市43%;2家企业入选本年度辽宁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名单;5家企业获批建设省级技术创新中心;5家企业获批建设市级新型研发机构;5家企业入选全市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名单。全年,发明专利授权量1897件,同比增长35%,完成全年指标任务的150%。有效发明专利8355件,同比增长24%;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46.8亿元,增长20.7%;R&D投入占GDP比重超过5%,同比增长37.3%。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集聚。坚持项目为王,围绕“1+6”重点产业,梳理出8个新兴产业链条和24条子产业链,重点谋划推进项目261项,总投资1798亿元,完成谋划任务171%,储备存量招商企业433家。全区104名处以上干部为888家重点企业担任“项目管家”,深化项目服务,我区有16名规上企业优秀企业联系人获市级表彰。集中开展重大项目攻坚行动,全年,开复工项目143个。引进落地项目67项,实现签约项目50项,其中,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10项,总数达142项。加速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本土企业,成为牵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力军。
三、创新主体培育力度加大。启动编制《自创区“十四五”规划》,实施“自创区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暨区域创新提升工程等“七大工程”。在全省率先推行企业创新积分制,建成涵盖2800 余家企业的创新积分管理平台。我区代表首批试点高新区,在国家高新区试点工作推进会上做经验交流。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占全市35%;雏鹰企业突破500家,占全市56%;瞪羚企业达到60家,占全市40%;种子、潜在独角兽企业6家,占全市100%。加强企业上市培育,建立上市企业培育信息库,培育上市后备企业35家。加大企业创新支持力度,为340余家企业兑现“高新20条”科技扶持资金1.86亿元。科技金融生态建设全面发力,在全市率先设立产业创业投资政府引导基金,已到位资金10亿元,吸引21支意向基金落户高新区,基金总规模64亿元。13家企业获得股权投资4.6亿元。中信银行“科技支行”在高新区开业;工商银行在我区成立新市场特色支行,已为744家企业提供8亿元授信额度。为区内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项目提供支持,全年创业担保贷款放款500余万元,实现高新区创业担保贷款零的突破。
四、创新创业生态活力凸显。着力推进双创载体建设提质增效。新增众创空间5家。特地世界孵化器是2021年辽宁省唯一一家被认定的国家级孵化载体。2021海创周吸引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193位海外学子报名,138个高端项目参与21场云端路演,12个项目实现落地。“科创工程”吸引高校院所和企业科技人才带项目创办企业59家。137家企业参加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七届大连市创新创业大赛,14个项目斩获一、二、三等奖,11个项目入围国赛。成功承办工信部智能网联汽车专业赛和科技部洁净能源产业技术创新专业赛,汇集了行业头部资源,扩大了高新区创新影响力。全年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5225户,同比增长31.15%。
五、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持续提升。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严格落实防控制度,先后抽调10批1092人次机关党员干部和2000多名志愿者支援抗疫一线,成功守住疫情防线,“11·03”疫情全区零病例。教育文体卫生局被授予省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继续补齐重点民生事业短板,两所九年一贯制配套学校开工建设,区公共卫生疾控中心即将交付使用,东软实训基地二期配套设施建设、凌水河污水处理主体工程等如期竣工。圆满完成国家文明城创建及卫生城市复审迎检。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质量优良日达标天数比例达到87.5%。为社区招聘181名学历高、素质优的工作人员,进一步充实了基层工作力量,完成11处社区办公用房装修改造,实现49个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扎实推进“保就业”举措,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32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15%,继续保持全市最低,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抓好信访稳定和安全生产工作,全年共办理信访案件509案次,化解重复信访历史积案92件,化解率名列全市第二位。区应急指挥中心建成运行,通过智慧监测平台开展监测预警和指挥调度工作,应急能力进一步提升,得到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好评。法治建设特点突出,我区被确定为省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深入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排查顽瘴痼疾107人266件。
六、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升级。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创新实现政务服务与公共服务全覆盖,多项智慧化服务项目全市、全省领先,“一网通办”各项主要指标在全市名列前茅,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比率、“政务服务好评率”均达100%。完成52个政务服务驿站社区全覆盖建设,3个街道推行“错时办公”“全年无休”便民服务,创新实施“民呼我应”群众诉求联应联办机制,大幅提升群众诉求办理质量,人民网群众满意率95.56%,居全省前列,获评“2021年人民网‘民心汇聚单位’”称号,区门户网站被评为2021年度中国优秀政务网站。
七、党的建设全面加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省、市党代会精神,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实施“强基筑垒”工程,打造具有高新特色的“四红引擎”党建品牌,被国家、省、市党建工作平台予以转发;扎实推进“扩面提质”行动,新组建非公企业党组织117个,单独党组织组建率提升4.5%。顺利完成3个村、35个社区 “两委”换届,一次选举成功率达100%。工会组织思想政治引领活跃有力,“工会好声音”系列专栏获评喜马拉雅FM平台全国第一名。强化妇联和共青团组织建设,完成3个街道、38个村(社区)组织全覆盖。12个集体、24名个人分别获得省市“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严肃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发现问题35个,立案10件,处分处理22人,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50人次。扎实开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区级会议减少20.6%,区级发文减少8.6%。深入推进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查处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7个,处分7人,对典型案例通报曝光。较好完成市委第五巡察组反馈问题整改。推动巡察工作全覆盖,发现各类问题271个,制定整改措施409项,建立长效机制140项。统战、武装、老干部、关工委等工作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回顾过去一年,挑战前所未有,成效好于预期。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园区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长期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土地资源掣肘问题亟需破解;二是腾笼换鸟和围填海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强力攻坚;三是主导产业增速不快,新招引项目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低问题亟待优化;四是支撑科技创新的生态还比较薄弱,必须做优;五是城市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生态文明等领域还存在短板弱项,必须提升;六是管委会的服务效能亟需提升,“慢作为”“躺平式”行为必须严肃纠治。
同志们,我们要倍加珍惜高新区的发展形象和地位,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坚定“定着干”的自信,以“跑着干、跳着干、闯着干”的奋斗姿态,为大连市“两先区”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