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巩固增强经济稳中向好态势若干政策措施

中共大连市委办公厅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巩固增强经济稳中向好态势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大委办发[2024]15号

各区市县党委、人民政府,各开放先导区党工委、管委会,市委各部委,市直各单位,各人民团体:

《大连市巩固增强经济稳中向好态势若干政策措施》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大连市委办公厅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4年10月27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9月26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应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推动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进一步巩固和增强我市经济稳中向好态势,推动“两先区”高质量发展,制定如下政策措施。

一、有效发挥财政货币政策综合效应

1.提升政策资金使用效能。抓住当前政策“窗口期”,统筹“硬投资”和“软建设”,围绕“两重”建设及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项目,强化项目规划和储备,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REITs等多种政策工具支持,切实发挥政策资金对投资带动作用。规范实施PPP新机制,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扩大项目服务保障机制覆盖面,提升土地、海域、能源及资金等要素保障效率,畅通审批“绿色通道”,实行债券资金旬通报和日拨款机制,增强资金对投资的杠杆效应。加快推进金州湾国际机场、辽东半岛水资源配置、恒力重工二期等省、市重大项目建设。

2.提高金融服务经营主体的质量和效率。强化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产品供给,保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引导金融机构针对重点产业集群,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推动企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推动银行机构优化续贷服务,将无还本续贷政策范围覆盖所有小微企业,并阶段性扩大至中型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业“应续尽续”。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对生产经营暂时困难的企业,提供更大力度的融资支持。落实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制度。小微型科技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可较各项贷款不良率提高不超过3个百分点。新增2个“首贷中心”,为企业提供初次贷款支持。推广“信易贷”、“掌连金融”等服务平台,扩大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在工程建设和外贸出口等相关领域,推广履约保证保险和关税保证保险替代保证金方式,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确保企业流动性安全。

3.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发展。精准推进银企对接,充分发挥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提升上市公司价值,推动企业稳健发展。充分利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支持政策,引导大连上市公司整合资源,推动产业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发挥沪深北三大证券交易所大连服务基地作用,推动更多大连企业加快上市挂牌进程。壮大大连股权交易中心的规模和服务能力,争取设立“专精特新”专板,支持本地特色企业拓宽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加快推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地方政府引导基金作用,设立天使子基金、创投子基金、产业基金,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长期资本需求。

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4.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全力推进英歌石科学城创新策源地及高能级载体建设,加快精细化工、海洋工程等领域的实验室重组,推动其纳入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序列。推动海洋工程环境实验与模拟设施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布局,规划建设一批中试、小试基地和概念验证中心,强化成果转化中心与金融服务机构协同发展,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整合。推动银行科技支行提供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务,设立科技保险专门机构,开发成果转化险种及保贷联动产品,确保科技创新企业获得到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加大科技企业培育力度,鼓励行业领军企业牵头建设产学研联盟与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到2025年年底新增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400家,建立150家产学研联盟等新型创新主体。支持企业与高校共建高水平研发机构,推动重点产业领域核心技术攻关,2025年年底前实施100项市级以上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支持大连市“揭榜挂帅”项目5项以上,每项最高补贴1000万元。深入实施“兴连英才计划”,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2025年年底前完成20项海外优秀专家柔性引进项目,持续提升大连在全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5.加速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围绕整机及核心零部件开展技术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等政策支持,推动制造业提质升级。高水平建设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安排资金5亿元,重点推进石化、通用设备、汽车及零部件、铁路船舶、轴承等行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支持企业创建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提升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加快船舶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造船产业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培育世界一流的造船企业。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两业融合”,在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供应链服务、现代物流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引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增强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能力。加快推动中石油大连石化易地升级改造,充分利用烯烃、芳烃产业链上游原料优势,重点发展下游专用化学品和高端化工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提升整体附加值。鼓励企业推行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在绿色转型中占得先机,持续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6.培育壮大新兴和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打造信息技术服务、智能制造装备、精细化工、洁净能源及装备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前瞻布局新能源、低空经济、深远海养殖装备等产业,抢占海洋科技、基因与细胞技术、新材料、商业航天等产业新赛道,到2025年年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推动低空经济发展,构建“专班+智库+企业+联盟”推进机制,争取低空经济领域试点,建设市低空飞行服务平台,打造长海县低空飞行引领区、登沙河低空产业集聚区,推动20个以上应用场景落地。推动新能源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快清洁能源电力、氢能、储能、低碳氢氨醇产业的延链补链,打造面向东北亚的氢基能源中心。出台深远海养殖产业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快养殖工船、长海县重力式网箱、庄河市王家镇海王七星、獐子岛海洋牧场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在深远海养殖产业中的领先地位。

7.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优化数字经济专项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共建数据产业。支持“数据要素×”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和应用场景落地,推进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加快构建全市一体化协同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推进重要区域城市级实景三维数字空间信息底座建设,开展国家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试点,到2025年年底全市智算算力规模达到1000PFlops以上。拓展“人工智能+制造业”应用场景,搭建人工智能与制造业企业融合发展平台,重点面向装备制造、原材料工业、电子工业等领域,鼓励供需两端深入合作。支持企业建设软件创新中心,推广软件产品应用,拓展更多应用场景。积极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争取国家级和省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落地,推动工业互联网在更广范围应用,促进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

三、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8.加快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基础性工作,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农村存量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充分利用专项债券盘活存量土地等政策工具,在市内四区探索制定片区土地市场评估价及应用体系,加速盘活闲置存量土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探索低效用地再开发创新举措。按照“市区一体”模式,加快建设用地报批审核,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9.加快推动“白名单”项目融资落地。加快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扩围增效,确保合规“白名单”项目顺利获得融资。充分运用各类政策工具,支持问题项目修复,引导房企通过项目销售、处置存量资产、引入投资者等方式改善现金流,尽快达到“白名单”标准。推动银行机构加快“白名单”项目的授信、审批和放款进程,确保合格项目“应进快进”,已审贷款“应贷尽贷”,资金拨付“能早尽早”,保障项目融资顺利推进。

10.落实最新个人住房贷款政策。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不再区分首套房和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统一为不低于15%。响应全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倡议,批量调降符合条件的存量房贷利率,减轻居民房贷利息负担。支持缴存人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自住住房电梯新建和更新改造,政策支持范围扩大到房屋产权人本人及直系亲属(配偶、子女及夫妻双方父母)。

11.收购部分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持续完善保障性住房政策体系。2024年11月底完成启动配售保障性住房项目的资格审核、销售和交付工作。充分利用中央补助资金、人民银行专项再贷款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工具,增加地方财政和国有企业自筹资金投入,筹集10000套户型面积、价格、位置合适的房源用作保障性住房,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

12.加大城市更新力度。组建住宅产业研究院。制定“绿色、健康、低碳、智能、安全”的“大连好房子”标准,推动住房品质升级。加快构建城市更新政策体系。加快推进金普新区南部城区城市更新项目。有序推进25个城中村改造项目,累计改造1.24万户。利用房票政策,加大存量商品房用作城中村改造安置力度。谋划推进城中村第二批改造项目。实施老旧电梯、高层建筑外墙保温阻燃更新行动。完善小区内老年助餐、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场所和小区外市政路网、商业、教育等配套设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四、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13.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促进民间投资资金和要素保障工作机制,支持民间资本深度融入我市“三个中心”建设及精细化工、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在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定期向民间资本推介建设项目,推动庄河核电等重点项目引入民营企业参股。加快推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作,针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及“专精特新”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落实各项人才激励政策,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政企常态化沟通,充分利用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健全民营企业政策和诉求受理、办理、反馈闭环机制,助力民营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14.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板块,推动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集团间及集团内部资源重组整合,有效盘活国有企业存量资产资源。推进企业瘦身健体,到2025年年底完成132户子企业管理层级压缩。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核心业务上市及整体上市,推进市值管理,完善上市国企考核和激励机制,充分激发企业活力,促进企业做强做大。2025年支持国有企业牵头新组建2个创新联合体,推动市属国企加强技术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深化央地合作,争取央企在连设立更多子公司或区域总部,推动央企与大连企业合作设立多元化股权合资企业,进一步激发国有经济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15.有效减轻经营主体负担。深化土地、能源、人才、金融、数据、物流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切实降低企业综合成本。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的市场准入制度,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政策措施,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工作。全面落实国家及省市各项优惠政策,建立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政策红利直达快享。落实国家税收、社保、就业领域的针对性政策,对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场地、成本、培训、招工等方面提供精准帮扶。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检查,推动违规收费退费进度,减轻企业负担。建立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优化涉企办案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减少对合法生产经营影响。动态调整“高效办成一件事”清单,推动更多涉企事项实现“一地、一窗、一次”办理,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营商便利度。

16.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规范和适用行政裁量权基准,建立涉企行政执法检查规范化管理制度。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推行不予行政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不予行政强制等柔性执法,防止选择性执法和趋利性执法,杜绝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行为。建立市县乡三级联动和部门联合涉企执法检查统筹机制,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到位”。推行远程监管、移动监管和预警防控等非现场监管执法方式,压减入企检查频次。加强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对信用良好企业做到无事不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五、实施提振消费行动

17.释放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应。优化补贴审核流程,提高资金兑付效率,确保政策红利快速落地。全面推进汽车以旧换新,重点支持购买新能源乘用车,实施老旧营运货车、老旧渔船和农业机械报废更新,推动新能源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加快家装家居产品、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扩展家电以旧换新补贴品类,增加小家电、智能电器、智能穿戴设备等产品,引导更多家电销售企业参与换新活动。优化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平台体系。鼓励二手商品在线交易,加强与大型平台合作,规范发展一批“跳蚤市场”,推动线上线下融合。

18.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大力发展首店首发经济,推动直播电商、新零售等新兴交易模式,培育一批直播电商运营中心,积极招引头部主播服务机构。鼓励本地工业企业将产业链与直播相结合,提升销售转化率。开展“大连精品”评选活动,挖掘“老字号”等国货“潮品”消费潜力。支持免税店改造升级,扩大经营面积,丰富商品种类,放宽购物限制,提升消费体验。完善入境游客支付便利化措施,持续吸引外国游客入境消费,促进旅游消费增长。加快建设康养服务、家政服务、低空经济等领域专业化培训场所,发展“广覆盖、进阶式”的专业培训经济。

19.加快文体旅商展融合发展。招引优质文体旅商展企业在连投资,推进东港文商旅综合体、华润万象城、西岗万达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培育“小而美”新型文化空间、线上演播、海钓休闲等文体旅商展新业态,打造“空中看大连”品牌,大力发展演唱会经济、赛事经济、会展经济,2025年举办100场以上具有影响力的音乐节、美食节、体育赛事、细分领域“专业展”等大中型活动。2025年第二季度集中举办先进制造业大会、海创周、赏槐会、服博会、马拉松、徒步大会等活动,加强国际交流,扩大“东亚文化之都”城市影响力。结合大连四季特色,开展“跟着美食游大连”、“跟着演唱会游大连”、“跟着赛事游大连”等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在连消费。推出“畅游大连一卡通”产品,进一步优化完善轨道交通沿线各类服务设施。推行博物馆、规划展示中心、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延时和错时服务,在城市公园开敞空间增加室外球类等场地和健身设施,提升游客体验度。加快邮轮母港建设,吸引更多国际邮轮泊靠,推动大连成为国际邮轮旅游重要目的地。

20.推进康养产业国际化高端化发展。实施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建立资源清单和项目清单,推动康养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打造智慧化康养服务平台,创新“智慧+康养”服务新场景。推动金融资源支持康养产业发展,争取保险公司在我市投资布局康养项目。2025年发布实施10个以上养老金融重点项目,引导金融机构推出更多养老金融产品。扩大养老服务扶持发展奖补资金使用范围,将企业性质养老机构纳入补贴支持。构建国际化康养产业发展引领区,重点打造金普新区、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旅顺口区和高新区等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推动康养领域对外开放与交流,深化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医养康养产学研合作,探索建设国际化康养社区。积极开展以老年康养、保险、旅游、医疗、服饰、美食为主题的促消费活动,激发康养市场的消费潜力。

六、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

21.加大引资稳资力度。加强外资企业服务和保障,提升外商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全面落实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和制造业准入限制清零政策,推进投资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紧盯欧美、深耕日韩、拓展俄蒙,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扩大外资来源范围。落实外资总部、增资扩产、研发中心等支持政策,探索利用QFLP和境外上市等方式扩大引资规模。推动外商在连设立研发中心,在引进人才、便利研发、支持创新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更多高质量外资落地大连。

22.支持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细化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整合提升实施路径,打造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积极对接CPTPP、DEPA等高标准经贸规则,拓展并提升RCEP(大连)国际商务区功能。深化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持续推进通关便利化。提升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效能,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组织企业参加进博会、广交会等展会,稳定并扩大大宗商品、机电等重点产品进出口规模。支持进口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助力产业链升级。拓展跨境电商保税进口展销业务,制定大连跨境电商产业带地图,打造“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拓宽中小企业全球销售渠道。挖掘服务贸易新增长点,扩大计算机信息服务、运输服务、商业服务等领域贸易规模,促进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七、统筹城乡融合发展

23.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放宽落户限制,优化亲属投靠落户政策。完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确保城镇化稳健推进。引导符合条件的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落实持居住证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实现社保卡各类民生待遇发放和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服务全面入卡。扩增公办教育资源供给,加大名优教师引进力度,实现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同城入学和升学机会,打造“教在大连、学在大连”教育品牌。

24.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实施粮食单产提升行动,落实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政策,2025年年底建成43万亩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稳产高产。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快实施国家奶业生产能力整县提升项目,打造大连海参、大连大樱桃、大连苹果等知名品牌,提升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鼓励年轻人返乡下乡创新创业,发展乡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强化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农业与文旅深度融合,拓展乡村经济新增长点。

25.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产业强县战略,聚焦县域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产业集聚与转型升级,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活力。推进县域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重点补齐教育、卫生、污水垃圾处理、老旧管网改造、交通等领域基础设施短板,改善县域发展条件。

八、守住兜牢民生和安全底线

26.突出抓好就业增收工作。推动就业公共服务进基层进社区,打造“家门口”舒心就业服务指导站,方便居民就近获得就业服务。加大“万岗计划”募集力度,2024年吸引集聚10万名年青人。优化提升“大连人力资源市场网”,举办“春、夏、秋、冬”四季大型人才招聘会及“国有企业千岗专场招聘”等系列活动,增强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招引,利用AI面试等新技术促进就业精准对接。持续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支持企业分类实施岗位技能培训,为就业重点群体提供“按需点单”的培训补贴。引导企业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鼓励企业自主建立企业年金。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水平,推进个人养老金发展,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27.加大重点群体保障力度。严格落实国家基本民生补助政策和高校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向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确保其基本生活需求。落实全市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达到启动条件后及时足额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切实保障群众生活水平。

28.提升基本生育和儿童医疗公共服务水平。贯彻落实国家生育支持措施,建设高水平妇幼保健服务网络,推动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建设成省级妇产和儿童区域医疗中心。落实取消住院分娩起付线等生育支持政策,做好新生儿出生即可参保、就医直接结算服务,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成本。推动市县两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整合优化幼儿园和托育机构规划布局,在新建住宅小区配建“托幼一体化”幼儿园,加快建立方便可及、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29.抓好重要生活物资保供稳价。积极推进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强化蔬菜上市量、产地及价格监测,严格执行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在市内五区选择100家菜店作为平价销售点,维护市场价格秩序稳定。完善粮油、蔬菜、猪肉等生活必需品政府储备投放预案,确保政策性储备按需供应。推动水电气热保供稳价,确保居民生活需求得到有效保障。

30.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开展危化品、道路交通、燃气、消防、建筑施工、渔业船舶、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风险排查和专项整治,统筹抓好债务、金融、房地产、生态、科技、粮食、食品、药品、能源、数据等领域的安全。压紧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强化“四项机制”、隐患“双倒查”和“吹哨人”等制度建设,全面从“人、物、环、管、法”五个维度识别安全风险。健全安全生产网格员、企业安全员和注册安全工程师队伍建设,强化各类安全应急培训及演练,大力提升全员安全素质能力。加强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建设,提高应急处置和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确保安全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推进。

来源: 市政府办公厅